防火墙

自上次公众号更新已经是1个多月了。我为啥没有更新呢,当然是学校事情太多,几门课一周一个实验,平均两周三个报告,甚至都快没时间写文章了。上次我说更新文章,说是要更新后真相时代,是因为那段时间有个剧,《真相捕捉》,讲的就是这个玩意。其实那个时候我感触良多,大概也能写出来,可是这个数学分析还有其他几门课把我的思绪给它冲没了,这就很尴尬。拖到了今天,我还是因为中午考完计算机网络太自闭不想写作业而想来更新公众号的。今天我们还要讲后真相时代吗?

讲,也不讲。我不太清楚今天要说的和后真相时代是否关联足够强。这同时也是我以前谈过的问题,那就是“防火墙”问题。

在我的印象里,我可能讲了不止一次,从最开始的“应该推倒”,到后来的“需要存在”。直到今天,或者说,直到最近我们身边发生的一连串事件,我又对“防火墙”有了更多的想法。为了不“夹带私货”,我还是把网上能找到的关于“防火墙”的定义翻出来:

防火长城(英文名称Great Firewall of China,简写为Great Firewall,缩写GFW),也称中国防火墙或中国国家防火墙,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其管辖因特网内部建立的多套网络审查系统的总称,包括相关行政审查系统。[1]

当然这个名字是外国人给起的,官方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叫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套系统并不陌生,它就是将谷歌(Google)、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油管(YouTube)等网站屏蔽在外,使国内无法访问的一套系统。这也成为了10多年来,西方媒体舆论对中国“民主自由”指指点点的有力依据。我们先按照一些国外媒体,和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逻辑走一遍:

“防火墙”将这些网站屏蔽,不允许访问,难道是因为他们好吗?当然不是。长期以来,这些网站上充斥着对中国政府的批评,对腐败行为的揭发。这对一党制的中国来说非常不利。为了国家统一,他们需要民众相信政府的清廉,为民服务。中国政府将“防火墙”作为了政治工具,让民众只读的到官方媒体的报道,看不到全面的中国,最终维持这个政权。”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只有心虚的人才会害怕他人揭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怎又需要一面墙来抵抗不同的意见呢?这个想法本身没什么大错,但是却忽略了媒体的进化。如果媒体只是绝对客观中立地传播事件,并不会需要什么防御措施,然而我们放眼看去,有多少媒体是这样的呢?我们考虑这么一个情况,譬如证明题。我认为现在的环境,用证明题去类比比较容易理解。我们要证明一个结论错误,只需找一个反例;而证明结论正确,却需要考虑所有情况。当我们要证明一个官员他贪污了,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他贪污的证据,他是否收受财物,给予好处等等。而我们又如何证明一个官员没有贪污呢?我们并不能说“他平时住的房子很破旧”“他经常下基层,查看民生工程的进展”,他就没有贪污。最“严谨”的办法就是,将这个人从出生开始的所有的信息找出,然后看这些信息是否有贪污的证据。但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至少对于现在来说。那么当一篇报道突然出现,说某位高官贪污受贿,这时候的舆论环境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合理假定并非所有人都支持这位官员。换做是正在读此文的你,你是否会坚定相信这位高官是清白的呢?譬如,这位高官负责福利房的建设。当你苦苦等候10年,却发现有人贿赂他就可以“插队”购房,比你早很多年入住,你会认为他清白吗?

中国的社会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国家在大力反腐的同时,依然还存在未知数量的一批害虫,在背后危害社会秩序。作为人民群众,面对高官腐败的质疑,相信会有不少人选择质疑。

这不挺好的吗?

我们来看另外一面。依旧是福利房的问题。我们假定高官是清白的,这则新闻是不实信息。问题来了,我们怎么说服等候多年未获得购房资格的群众,这是谣言呢?在这种新闻出现的时候,对于利害群体,这早已“板上钉钉”。我们除了能把所有购房者的个人财务状况,都给他看,表示没有贿赂的问题,还能怎么办呢?如果长时间无法购房给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他或许更有理由怀疑这些财务状况都是伪造的,官员只不过是在掩埋真相而已。其实仔细想想,这并不是阴谋论。如果是阴谋论,或许一开始,他就不会是购房者了。

这是这堵墙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需要保证政府的公信力,让民众相信,政府有能力处理危机——譬如官员受贿问题。这是我们为何时常看到官媒发布官员落马信息的原因之一。民众需要看到国家有能力打击腐败,而不是纸上谈兵。另一方面,政府需要让群众有政治参与感。政府需要利用好现有平台,使民众反映渠道是畅通的,反馈是及时的。要让民众知道,正常渠道提交举报,效果依旧明显,而不需要“爆料”一般地在舆论环境中炸锅。这样能提升群众对于国家的信心。达成这两个目的的一个有力工具就是这一堵墙。

听起来其实很不妙,因为按照一般人理解,这就是在操纵舆论。这就是一个极权政权的特征。这似乎是在做这一件事:把自己不想听到的隔在外面,把自己希望群众知道的,放在墙里面。

这似乎跟后真相有点关联了。

但是我们这么想不太恰当,因为这么想的前提是,墙里是一个极权政权。当然如果你坚信这一点,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继续讨论,因为你已经有了答案。我们将观察点放在西方世界。我们需要问这个问题:美国人是否相信CNN?纽约时报?英国人是否相信BBC?卫报?我是中国人,我没有这个发言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把条件换回墙内,这也就不是舆论控制,也就不是极权。不过细心地读者肯定会发现,这个推断好像有个“漏洞”:因为西方国家“不是极权国家”,这些媒体“没有受政府操控”,人民相信这些媒体才是正常的。这正是部分外国媒体和中国“知识分子”想要告诉墙内的我们的:

西方的体系不是极权,新闻报道是自由的,政府没有操控舆论。

还是这个问题,前提。如果你觉得上述的结论成立,你已经接受了西方想要灌输给墙内的价值观。西方媒体(或者说国家)已经成功了不少了,至少你开始觉得你所处的这个舆论环境不正常。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再去看那些坚决拥护领导班子的人,是否就可以合理推断他们为“被洗脑”呢?毕竟他们在“极权”的前提下还拥护领导班子。不过近期香港的事件却意外成为了一个“反例”,因为推特删除了许多官媒的报道,称这些报道是“被控制下的报道”。这很容易看出西方媒体的“前提”。

所以明白相对性非常重要。中国拥有和西方国家大不相同的国体与政体,不出意外会成为潜在的同化对象,因为西方思维的前提是“西方的体制是最合适的”。这已经深深刻在了他们的脑子里(听起来像洗脑)。这也就是为什么外国媒体总是想要“黑”中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而他们不喜欢我们的体制。换个方向,如果我们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我们的体制是最适合我们的”,我们也就不太会被西方的思想所影响。当然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国家领导班子也坚定这个信念,并坚持国家的建设,人民生活的改善。

这么一来,这堵墙的目的就很明确了,让人民群众坚定地相信现在的制度是合适的。你如果要问,为什么外国没有这堵墙,答案很简单,他们不需要这一堵墙来坚定他们对现有制度的信念。我们不妨想象,向这些西方国家“推销”社会主义时,他们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呢?如果他们不为所动,他们就是“坚定相信现有制度”,也就不需要这堵墙;如果他们多数都心动了,情况不就正好与现在相反了吗?这样一来,我相信,即使是西方国家,也要考虑一下如何把他们的“歪想法”掰“正”了。会不会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呢?

看到这里,我相信你应该不会再无脑偏向墙内墙外的任何一边了。主观的偏向性当然还是会有的,但是我希望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向。你依然可以合理地认为,管制下的舆论说到底依然不能保证客观,但是你也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做思考。你也可以觉得这么讨论没意义,或许你已经很认同这堵墙的作用了。

其实到了现在,想去墙外看一看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你渴望,你都能找着方法。我身边的一部分同学已经开始对墙外的感觉从新鲜变成无感,原因也很简单,吃不惯西方那套。他们并不觉得墙外成吨的,有关墙内的负面信息是促进社会改革的一剂良药。他们讨厌台湾选举的混乱,香港法官“放人”,美国“长臂管辖”……这正是他们越来越对自己国家制度有信心的体现。对于这些人来说,其实墙的存在没有什么意义;对于那一部分无脑支持西方制度的一部分人来说,这堵墙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并不会在乎墙内的事情,而更在乎墙外发生的那些,他们爱看的事情。对于剩下的一部分人,他们处在墙内外制度的中间点,如果缺少这堵墙,我们谁也不知道,内外的两股力量谁会获胜。

最后到了这里,我们稍微总结一下:这一堵墙带来了审查,对自由的限制,但是却又为巩固社会服务。墙外的很多力量正在尝试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同化墙内的人;墙内正在通过各种手段,抵抗同化,坚定自身价值观。生活在墙内的你我更认同哪一边,值得三思。


[1] 冯继宣主编.计算机伦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1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