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公司“升级”了竞争文化,至2.0,将“比学赶帮超”升级为“比学赶帮胜”。不知是哪位领导做了如此精妙的升级,请允许我用身边的例子稍作解读。
标题是一位内部高管的推送文章标题,我一字不落地取了过来。他的解读是:胜代表优胜劣汰,也就是竞争不是为了输赢、绩效高低,而是为了把落后的人淘汰。你绩效高还不够,得把人从公司淘汰出去,这才是竞争完全了。
确实,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上面下发了2个“不胜任”名额——这是一种委婉的说辞。如果有哪位“幸运”地争取到了这个名额两次,那么一年的年终奖、加薪、升职也就没有机会了,因为确实被“定了生死”,他被淘汰了。一季度的不胜任给了一位本就即将离职的同事(这是一种共识,“死人”不会说话),以及另一位因工作失误导致品质事故的同事。后面的这位同事性格比较平和,没有过多争论,毕竟部门有明文规定,出了品质事故是要处罚的,而且只有下限没有上限。但是部门有30多人,按照下发的指标,一个季度至少有两位同事会不胜任工作,第二季度,谁会拿到呢?
带着疑问,或者说惶恐,大家都继续工作。大家的工作重点不再是“新功能”“优化”,而是“别犯错误”,因为犯错很可能就会成为幸运儿。周围的同事很多都已经成家,不仅要养儿育女,还得还房贷;按照社会主流的“35岁”理论,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机会。所以他们对这种“竞争”不能,也不会发表什么意见。
在制造业中从事IT工作,本就不是什么美差事,这下还弄这出,着实令人不解。公司之前给人的印象就是,工作强度不大,工资不高,有些“躺平”的意味,也因此被大家戏称为“国企/公务员”。然而,行业的内卷程度在这两年被带到了一个不属于它的高度,被一家“You Know Who”的公司搅得乌烟瘴气,不应该叫他鲶鱼,应该叫他老鼠屎。制造业本就利润低,如果偏要把互联网的一套理念带进来,水土不服不能说是板上钉钉,也能说是大概率事件。更何况对于如此大体量的一家公司来说,有很多老员工,过了比较久的“安逸”日子,现在让他们和年轻的同事卷,卷加班时长(努力值),别说心理能否承受了,身体吃得消吗?
不过我认为公司已经下了狠心,毕竟把“You Know Who”的高管挖过来了,重点负责人力资源和研发制度改革。明眼人都知道,想把“You Know Who”的先进管理制度学过来,提升人效,让人活动起来,而不是“躺平”。公司的想法是不错的,但是我是不太认同的。我的出发点是很简单的:户口本上是有其他人的。让一个40岁的同事天天在公司干到9点、10点,没时间陪家人,错过了孩子的一段人生,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就算足够“努力”了,但是仍可能被淘汰,仅仅是因为年龄不算是“主力军”,已经“没潜力”。把身体卷出毛病,把工作卷没了,人财两空,这是我认为接下来会发生在一部分同事身上的情况。
除了把“没潜力”,但是可能是骨干的老员工卷走外,公司是否还得考虑,如何补充人才?虽然想法不错:淘汰了“不胜任”的,招“胜任”的,不就是一举两得,赢中赢吗?但是此时,需要问自己一句:招胜任的人,你有这个实力吗?倒不是说公司的知名度不够,而是大家得知了这种优秀的淘汰机制,加上制造业的普遍低一些的工资,真的会有哪位“有识之士”选择吗?按照这种淘汰的节奏,“潜力股”在被发掘之前,很可能因为还没有受到正确培养就被淘汰了,因为目前没看到培养、评价机制,而是淘汰先行,短期内确实可以达成“降本增效”的目标,但是长期并不会有正向收益。
当然了,我的看法不会影响高层的决策,我也认为,此次内部的改革一定是背水一战,如果此战不成,那么近些年的高速发展,招贤纳士获得的骨干和潜力股,都将会逐渐流失。打心底我不愿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万一他成了呢(把“You Know Who”的待遇也引进)?
我可能更该担心我能不能撑到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