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星期买了把普通的静电容键盘以后,再回宿舍用回这把红轴也太不习惯了,这弹簧该死的压力,对比起来真的是静电容35g的按压力用起来太轻松了……好的回到正题。自从上次我写一些东西最少也过去了半年了,而且说实在的,上次写东西纯是因为被我妈烦到不能自已,被迫有感而发,不过这次不一样,这次是真的有感而发。从哪里来的感觉呢?其实,严格来说,这种感觉一直都在,但是每当我想坐下来讲这些感想整理出来,写下来成为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坐下就困了,或者没了动力。其实刚才也是这样,坐下就困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有必要把这半年以来的想法总结一下了。
这几天是B站百大UP主公布名单的日子。还是允许我给不玩B站的朋友们解释一下这是个什么玩意:就是B站给内容创作者的一个荣誉。得了“百大”大概说明ta是一个顶流的内容创作者,大概。为什么要说大概呢?因为这两年,“翻车”的百大UP主还不少,譬如装穷拍视频的,疑似跟国外NGO有着交易歪屁股的……这些其实我也没有太在意,我并不认识他们,他们干了什么我真的不太关心,但是今年第一个翻车的“百大”是一位未成年人,而翻车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妈妈是个“老赖”。我是一个喜欢换位思考的人,我在想一个高中生在面对全网几百万粉丝的关注的同时,还要面对时刻会被“人肉”的风险,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做好准备。我关注她还是因为偶然在首页刷到了她,觉得她唱歌挺好听的。就这么单纯的原因。我没有想到她能成为“百大”,更没想到,第一个翻车的会是她。这又不禁让我想到我对“被关注”的恐惧。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开始对“被关注”感到恐惧,至少我从我的童年相册里看到的我,是一个非常爱在相机前摆pose的男孩。从初中开始,我的拍照动作渐渐收敛,也没有那么愿意拍照了。每次爸妈拉着我拍合照我基本都是拒绝的。不妨让我将这种恐惧命名为“被关注恐惧症”,亦允许我将高中“设”为患上“恐惧症”的时间。我其实对高中的记忆还算是清晰的,我认为我这种“恐惧”的病因是初中我与同班某位女生走得过近,而后面却离得越来越远。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在那时还挺享受这种,被全班关注的感觉,这种称为焦点的感觉。但是自从我和她“离远了”以后,我对所有女生都开始刻意保持距离,我不清楚这是否算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overcompensation。其实我的内心想法是,我很愧疚,我觉得我的做法是幼稚的,或许伤害了她。这也是我直到现在对异性仍然保持距离的原因之一。
跑题了。这种overcompensation逐渐延伸到了我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不再喜欢成为焦点,不过也不是完全的。我还是参加过几场演讲比赛,也参加过几次校园的唱歌比赛,只不过是止步64强了。不过至少跟小时候比,我更内敛了。认识我的朋友可能会对此很有意见,因为我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一点也不内敛。不能说内敛吧,只能说是话痨+外向。但这仅仅是我对朋友的样子。其实在生活中,对着我不认识的同学、同事,我宁愿是一个隐形人,不要与他们有什么交集。其实过了这么久,我也意识到了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也在主动push自己多跟人交流,其中不乏与一些“朋友推荐”的女性朋友进行交流。不过交流的结果并不是很好,基本属于是聊死了。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根本没朝着谈恋爱的方向发展,也没朝着交朋友的方向发展。The truth is, 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管是面对面,还是online,我认为找共同话题都是异常尴尬的。我从高中到现在认识了多少个异性呢?3个,而更不好的是,其中的1/3在几个月前画上了句号。回想起我如何认识她们,并逐渐认为她们是“朋友”的过程,我觉得挺好笑的。一个是问我题目咋做的,另一个是模联,还有一个是最神奇的,是我主动敞开心扉的。我好怀念我的高中时光,那是一段我可以与同学在空间与时间上都产生交集的时光,我可以有这么多的选择,选择不同的人去认识。但可惜那已经是过去式了。请原谅我的跑题,因为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另一件事,那就是妈妈对我“谈恋爱”进行指导,最重要的一点是:别吊死在一棵树上。而我的回复是:在我有树可以选择吊的时候,我被告知不准选,而当没树选的时候,却让我去吊了。我对我自己的判断是,高中这种环境是最有可能促成我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的环境了。到了大学,上课变成了走班制,我甚至叫不出我所有同班同学的名字。而我现在还能记得大部分高中同学,同班或不同班的。所以大学我基本还是跟我的高中同学玩,只不过这些高中同学都来了同一所大学。本质上我的大学朋友圈就是我的高中朋友圈,略有增减。
Back to 恐惧症。这种恐惧症不仅影响了我的朋友圈,也影响了我的职业规划。妈妈一直对我的职业选择颇有微词,时不时再上升到大学的选择。她觉得我值得更好的职业,我应该拿40W的年薪,我应该坐在写字楼里,我应该朝着百万年薪大跨步迈进,我应该能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但事实是,我选择了制造业,我拿着制造业的平均年薪,我坐在厂房里上班,我几年之内估计是不会调薪了,我的未来一点也不明朗。
我为什么选择本科就业而不是选择考研再读三年书?我为什么选择了制造业而不是互联网?我为什么淡然接受这微薄的薪水?我为什么对未来没有规划?
我本科就业的原因非常简单,我想赚钱。但这不是一个好的回答,按理来说,研究生的起薪更高,理性来说,整个硕士学位才能“赚钱”。但这其实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我的身份。我是什么身份?在我的同学眼里,我就是个搞笑男,很有意思,很浮夸;工作了以后,我同事眼里,我不仅仅是个应届生,还是“深圳人”。
“深圳人”这个身份,跟什么“义工”、“志愿者”、“读书月”可挂不上钩,大家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几套房?还是几栋楼?但我只能抱歉地回答:不好意思,一套房,而且也不是我的,是爸妈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深圳人家里都有几套房,或者几栋待拆迁的楼,能够快速完成资本积累。应该不是这样的吧?虽然我身边的人,家里有几套房,有个几千万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生活在这种环境里,我指的是戴着“深圳人光环”以及身边有“潜在富翁”,我说没有压力是假的,开摆是不现实的,起码我要为我的生活努力。我不想再读研究生,因为我在2021年的招聘中已经了解到了研究生的竞争力在下降:人人都是研究生。所以,三年以后,我去找工作,大概跟我本科没有区别,只不过同去应聘的变成了硕士罢了。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是:你愿意有概率的高回报,还是稳稳的低回报?就好似银行的风险测试问卷,你愿意25%的几率赚1000块,还是100%的几率赚250块呢?我是个务实的人,我更倾向于抓住自己能够抓住的,即使他的收益不高。当然,这是建立在我现在啥也没有的情况,或许哪一天我会改变想法。
我选择了制造业不是因为我看好他,或者是我满足于这份工资,而是2021没有给我选择。即使我在华为实习了,我也没拿到offer。我有一万个理由去安慰自己,制裁、疫情……但事情已经发生,我没必要太纠结。对于一个普通的通信工程毕业生来说,没什么公司可以选,再加上2020年疫情的影响,我找工作更艰难了。其实我现在这份工作,几乎是我唯一的选择。我不接受,那就只有考研或者考公了。所以我接受了offer,进了厂,开始打工。这份工作几乎契合了我的性格:这是一份平淡的工作,没什么需要我跟客户打交道的地方(这样我就不太担心社恐的问题),要做的就是跟产品沟通好需求,再通过代码实现就行。我的想法很简单,干就完了。我就当自己是白纸(其实就是一张白纸,不用假设),在3年时间里好好学,学到就是赚到。这个阶段,想象自己能够成为大神、成为高管不是“敢想”,是妄想。妈妈总是让我“敢想”,才能有大突破,但是我的想法是,“敢想”也需要资本。或许5年后,当我有了一些经验,我会想些更高的目标,但是我不知道我之后会学到多少东西,会不会跳槽,会不会停滞不前……
这就是我为什么讨厌规划我的人生。我在2017年对我2021年有过规划。那份规划和厂房、制造业、代码可一点都不着边。我可觉得通信是朝阳行业,我的前景属于通信算法,属于5G。Look where I am now. 要学会坦然接受,我就得把规划从我的生活中拿掉。我在这半年的工作中感受到的坦然比我在10年里感受到的都多,我觉得这份坦然不会让我停滞不前,而是让我能清晰地认识到我的差距。
写到这我的思绪断了,明天还得上班,所以,先这样吧。虽然我是从“被关注恐惧症”开始讲的,但是似乎我并没有太多地说这个问题,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工作。下次吧,只是不知道是啥时候了……希望有一天我能勇敢面对我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