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规划

我翻看了一下我的文章记录,上一次已经是今年的1月份,快一年了。这一年来这个网站的费用我还一直在续着,DNS也在续着,域名也在续着。一切的行为都在表明着我其实还想继续写些东西,也不为别人看,就是给自己留个念想吧。

其实今天不是传统意义上我有感而发的一天,昨天才是。但是昨天我实在有思绪没力气写,因为上了一天班有点累。我为何有感而发呢,其实是这一个星期,或几个星期以来与一位朋友聊天的经历,和我工作这一年半以来(严格来说是一年,因为9月份我才完成了培训)的经历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共振,让我又想起了我一直都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的人生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

朋友说她感受到很无力,工作上,或者是生活上。她觉得自己对生活,对工作没有掌控力。我不知道这种感受是什么。我对生活的态度已经有了转变,严格上来说,确实是从COVID 19开始的。10年前你如果问我,我对生活的畅想是什么,我可能毫不犹豫地说,是赚钱,是买房,是过幸福的生活。我一定程度上还是羡慕那时候的我的,虽然对目标没有什么概念,虽然目标听起来是“肤浅”的,但是至少是有目标的。你现在如果问我,我对生活有什么规划,都不能说畅想了,我会告诉你:

我没有规划。

当然你可以指着我不屑地说:又一个摆烂的,我不会站起来猛烈争辩说道,我不是摆烂,毕竟每个人对生活的规划是不同的。有的人出身贫寒,“穷怕了”,做什么也不愿意再回到穷苦的生活,无论是走什么道路;有的人出身贫寒,不愿意相信自己能走出一条不贫穷的道路,一直就甘愿贫穷下去。我肯定不能说我出身贫寒,大概没有人会相信深圳人会是“穷”的,况且我还是深二代。我早已经没有争辩的动力了:Stereotype? So be it. 我为什么“摆烂”?因为现在的环境让我觉得规划是奢侈的,白费力气的。正如我上一篇,或上几篇文章所说(我不记得我写啥了,之前都是有感而发,不是针对某件具体事情的),我已经在一个与我大学专业所涉及领域不同的领域就业,做一份我导师一直不屑的工作:“程序员,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你努力就能干,深职院的就行。”

我本人没有看不起深职院,如有冒犯请原谅。导师的意思是,既然来大学学了比较高级的知识,就应该做一些匹配的工作,做程序员是“大材小用”。但是,2022年秋招的情况,如果读者不知晓,那么请允许我简述一下:能有“用”,不管大才小才了,就已经是不错的了。比亚迪在2022年的秋招应该送出了几万份offer,为广大毕业生“兜底”。我看到的简历中,不乏有清华北大的高材生,我相信,投比亚迪,可能也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毕竟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作为一家中国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它提供的薪资待遇远没有互联网公司这么高。但是互联网大肆扩张的时代过去了,大家都在过紧日子,“大厂”裁员比招聘热情来的更高,留下的是“毕业生”,和毕业生。

说回到“大材小用”,我对程序员这个职业,在我入职前是没有概念的。我只可能在网络上听过:加班很严重,头发掉得快,35岁就会被优化。我当然希望我不要只干了几年就头发掉光——我本身头发就不多,我也不希望没过多久就毕业,因为社招和校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我现在的工作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翻译:把产品经理的想法和交互设计师的想法翻译成产品,再用UI设计师的输出润色,最终呈现一个APP。我是否“大材小用”了呢?这取决于我是不是“大材”,也取决于我的工作是不是“小”。

我早已经不认为自己是多牛逼的人了,毕竟大学期间,同班同学都是一顶一的牛孩,人牛,家长也牛。家长早早就给孩子规划好了,去哪里读书,申请什么学校,回来什么工作。我不行,我家里也安排不了,规划不了这么多。我能做的就是别挂科,顺利毕业,找着工作就算赢了。事实上,我如果按照家里人的想法去“干金融”,当公务员,甚至当老师,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公务员给上一代人太多美好的东西了。现在的公务员已经跟当年的不一样了——至少新冠疫情下,不少公务员都少发、迟发工资了。

我想提一下我的工作,以证明我有用,而不是有大用,也不是有小用。本质上,工作是为了创造价值,只不过在许多人眼里,只是“为资本家赚钱”。是的,我无法反驳,我的工作就是让公司赚更多的钱,至于公司是不是能看得见,看得见了有没有对应的奖励机制,那都不是我能够掌握的。但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我真的希望继续工作。这时候有的人可能又要跳出来指着我说:“看!资本家的狗!”同样地,我不会否认,因为我确实在加班的时候没有太多的不满意,就好像我心甘情愿地被剥削一样——失去了工人阶级的抗争精神。但又有多少人听过我对工作的想法呢?

工作对我来说,我可能说过很多次了,就是“做点什么”。当然,我能够理解,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做出来东西没有成就感,就不想工作——但是我是相反的,我恰恰喜欢自己的工作,但不是每时每刻都喜欢(譬如临时紧急任务加班,着实令人紧张窒息),喜欢的是它给我带来的,别的事情难以给我带来的,一种期望。换种方式说,就是工作能让我看到一个可能的未来——A项目量产后,xx车型会率先搭载,会有xx量级的用户用到,给用户带来某些体验,或者改观某些体验。这与对生活的畅想不同,生活的畅想太远了,变化的太快了,但是工作,或许项目会有提前或延后,也或许会被中途取消,但是不同于科研或者基础学科研究,我的工作不需要长至数十年的跨度才能看见结果,我能“掌控”。

回到朋友与我的谈话,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对生活没有掌控,但是我没有无力感,因为我觉得这才是常态。或许抖音上、哔哩哔哩上充斥着各种视频、文章鸡汤式地灌输着“掌控人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我不为所动。我不掌控生活,不代表我任人宰割,随波逐流。我作为程序员也能提出我对产品的看法,对交互的看法,对UI的看法,我仅仅是一个执行者;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可以买奢侈品,吃奢侈餐厅(尽管不是可持续性的);我作为一个深二代也可以家里没有楼,住在公司的宿舍里,在夜里写下这篇文章……

你问我:你就是个普通的程序员,你何时才能买房?你怎么付得起结婚的彩礼?你怎么去承担子女家庭的开支?

我回答:我就是个普通的程序员,买房不是我的人生目标,参与一款产品,不断改进迭代并受到用户认可才是我的目标;我不是傻子,如果另一半根本不清楚我的状况开出“高额彩礼”,我认为这段感情根本不会有开始;什么?已经考虑子女的事情了么,这恐怕太远了,不如先着手准备一下领导体验产品的事情吧,起码这个还是我能够掌控的。

哦,对了,如果你觉得我的逻辑混乱,欢迎私信——当然,仅限知道我联系方式的人,或许我能在更长的对话中阐释我的看法。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