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其实我想更新公众号的,只不过这个微信关键词筛选把推文卡着不准发了。这期我们讲什么呢,请允许我再来讲香港。为什么说“再”呢?其实我在环球网记者付国豪在香港机场被暴徒公开“处刑”那时,心里就有一股火气,想要说些什么表达自己的不满。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香港机场因为一纸禁制令不再会有大规模集会,但是整个示威活动转移到了香港的各个区域。示威活动不但没有渐渐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在我这一段时间的观察来看,香港的示威活动从一开始的“目标明确”,也就是所谓的“五大诉求”,到现在的“无头苍蝇”,也就是打砸抢烧。其实暴力示威出现了很久了,但是暴力的程度有着显著的不同。从一开始的“堵路”,到现在的“烧”,从群体对个人的暴力,到群体对群体的暴力。如果你有幸爬上梯子,看了看油管直播,你就会对这种群体的暴力有更深的认识。
目前对于香港局势,一个巨大问题,在我看来就是“谁是大部分人,大部分人怎么想”的问题。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媒体报道里不难发现,大陆媒体一般表述是“大部分香港市民反对暴力示威”,常常报道的也是反对者的暴力程度之高,市民被“私了”,或者是“市民自发清理路障”等等。大陆营造的氛围是香港大部分市民并不支持示威者。但是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爬上梯子看看香港媒体是如何表示的,当然要重点看一看小媒体,和港独媒体。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大部分市民“反对警察使用暴力”。从中似乎看不出来香港大部分市民的偏向性,但是却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警民关系。
警民关系的问题在这一批的示威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不难知道,警察是逮捕非法集会示威者的执法者,当然是示威者所不喜欢的,也自然需要进行抹黑处理。当然用抹黑这个词已经体现出我的倾向,那就是香港警察还是公正执法,没有滥用暴力的。如果你觉得这个词不够中立客观,可以换成“负面照顾”。也就是用大量的媒体报道引导舆论,对警察的执法产生质疑。主要的质疑是警察是否在逮捕示威者时,出于个人情感,没有按照规定逮捕,而做出过激动作,对被逮捕者造成了额外的伤害。另一方面,通过展示警方大量“使用枪支”,也就是举起枪支的画面,来营造警方用枪这一工具,展示权威,“恐吓”示威者。当然这在我们的观念里并没有什么不妥。在喊话无法缓解暴力状况的情况下,需要另一种威吓,最常用的当然是枪支。不过问题不仅仅出在这,还有示威者受伤的照片。这些照片的真实性在大陆媒体被说明,大部分是捏造的,不过鉴于大陆媒体在港影响力微乎其微,并且被冠上“被控制的媒体”名号,香港市民可能更相信本地媒体。而大部分本地媒体都在说的是示威者手无寸铁,却被警方的沙包弹,或是辣椒喷雾攻击,伤痕累累,或者两眼通红。这一前一后的对比其实目的很明显了: 警方这是在危害市民的人身安全。特别地,如果这些所谓受伤者是青少年,大学生,或是瘦弱的女生,更会引发人们的反弹。所以借着这一反弹,把警察冠上“黑警”的名号,也并不违和了。这也就是“以眼还眼”行动的“契机”,一位女生被警察射的沙包弹伤了一只眼睛。
但是想要把警民关系推向一个新的对立阶段,还需要一些影像资料,以开枪视频为佳。一般地,我们认为警方开枪的对象是一些危险的犯罪者,譬如杀人犯,毒贩(会跟警方火拼那种)。如果警方对一个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你会怎么想呢?我们可能一部分人会想: “那他是做了什么事呢?”这个想法很符合逻辑,从原因出发。那么想要营造一种警察乱开枪的样子,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被枪射中的人是个普通人,啥也没干,二是警察并没有受到人身威胁。从最近那一次开枪视频中可以看出(我说的是警察用手枪射示威者,被广泛转发的那一个,不是特警开橡胶弹那些),一些媒体做出了剪辑,剪辑前后就符合这两点。剪辑前,示威者只不过在警察跟前与警察有一些正常的动作,剪辑后就倒地了。但是未剪辑的版本中,可以明显看出示威者想要抢夺警方的枪支。另外地,除了开枪,还有警方逮捕示威者的画面。这个画面同样有几个要点,一是示威者的无辜,二是警方动作的强度大,还有示威者在被逮捕时的“泪水”。这个泪水的加入可以较为有效地引起市民的同情,显示一种警方处理“过激”的感觉。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教你如何拍视频”,我们不过多讲述了。
那讲了这么多警民对立的问题,最终还是得回归市民的想法。警民对立,能不能帮助示威者拉拢人心?我给出的答案是能。警察作为保护市民的人,跟市民距离很近。如果警察滥用暴力,政府却对此不闻不问,反而支持警队,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在施暴于民。一个这样的政府不容易引起民众的赞赏,再加上,旁边是中国大陆。
此话怎讲?说到“暴政”,对于反华人士来说,再好不过的宣传材料就是一河之隔的中国大陆。尤其地,三十年前的运动的镇压。30年前的镇压有几个能为反华人士所用的点,一是民主运动,二是动用军队进行镇压。使用这两个特点加以宣传,既符合西方的民主价值,又能够让人们结合民主,暴力,对北京将来对香港民主集会采取的行动及态度进行臆测。所以媒体可以肆意使用这一材料,引发人们对香港未来,以及对民主自由在未来的缺失的担忧。这样一来,一种思路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为了香港的未来,我们要努力抗争。抗争有多种方式,游行是其中一种,当然我个人比较偏向和平的游行。但是,如果媒体稍微地添油加醋,借着许多香港市民未访问过中国大陆的这个事实,可以添加一些被压迫的情景,生活困难等等……这样,对于一些底层的香港市民,本身自己的生活已经不太良好,联想到之后可能出现的更不好的状况,此时站队,会选择哪一边呢?此外,这给暴力示威提供了理论支持。因为和平的示威会被忽略,唯有通过暴力示威,才能让北京明白香港人的“决心”。
有了对暴力示威的合理化,下一步就可以开始升级暴力。我们不难看出,火烧、私了等方式,非常缺少所谓“人性”,也就被大陆网友称为“恐怖主义”。但是我们的观点很难传达,原因我已经说了,是香港对大陆的一些固有印象。这种固有印象是长时间形成的。在示威者的逻辑中,有一个重要的点,那就是“警方先滥用暴力”。有了警方的动手在前,群众为了保护自己安全,“当然”可以反击。更重要地,把大陆人塑造成“敌人”,可以进一步合理化“私了”等行动的合理性。国资企业在香港的分部可以是“监控香港”,也可以是“赚香港人的钱支持更持久的压迫”。试问,面对敌人的“侵犯”,对自由民主的“挑衅”,我们是否能想清楚,为什么香港的示威者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是过激的。就像许多大陆网友在骂示威者,也表示过,如果来某某地方,一定会打得他们头破血流。当然我对暴力不提倡,而且网友是否会把暴力付诸实践也不知道。但是这多少反映出,面对极端的一群人,很多人也采取了极端的手段。换过来,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眼中的极端呢?“暴政”与民主自由。只不过他们将暴力付诸实践。如果用一种“伟大”的表示法表示他们的行动,那就是“用血肉之躯捍卫民主自由”。
再随着政府对所谓“五大诉求”的不闻不问,随着北京做出的指示,示威者意识到,“五大诉求”不再能够支撑“民主自由”这一“伟大目标”,方法已经用尽了。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示威者把目光转向学校,主干道,以及一切能够破坏的地方。对学校的破坏,影响是非常显著的。香港的高等教育是十分值得学习的。特别地,香港科技大学在短短不到30年的发展中达到了亚洲高校的顶尖水平。中文大学,香港大学,浸会大学等等都有着不同的优点。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次示威活动中,学校变成了示威者的培训基地,甚至是“兵工厂”。我们看到游泳池变成燃烧弹的投掷练习池;桥上变成了射箭场……高等教育的场所被暴力破坏。示威者不仅破坏的是学校的物理环境,更重要的是学习氛围。示威者将高校作为牺牲品,换政府重视,换“民主自由”。示威者阻碍公共交通,破坏基础设施,在马路上用人行道拆下来的砖块搭起路障,阻碍警方入场执法,也阻碍了普通民众的出行。示威者,在我看来,是在不计成本地追求“伟大目标”,精神可嘉,但是用积累多年的东西去换一个不明确的未来,真的能够成功吗?谁也不知道。也正如许多网友指出的,大部分年轻示威者甚至还没开始能为香港做贡献,却开始破坏香港。或许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建设,破坏的时候反而更加心安理得了吧。
(有人提出了,若不是有钱拿,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上“前线”对抗。这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是一个人依然需要克服心理的底线,合理化暴力,“知法犯法”,也就是我上面说的。)
说了这么多,我也只是在为大家提供对香港问题的,我个人的看法。你当然可以不同意,但是也不要轻易地扣帽子。
从事实的角度出发,我们没有任何人能够打包票地说“香港不是中国的”,因为历史的真实与否,我们很难考察。我支持对香港的“归属”进行讨论,但是不支持下结论。我相信终究会有一个统一的,大家都认可的结果。
下期预告,香港选举中的“民意”。